2024年,钢材市场延续了过去三年的下行趋势。展望2025年,市场是继续探底,还是以2024年四季度的触底回升为拐点,开启新一轮复苏周期?本文将从宏观与产业层面进行梳理分析。
一、 需求侧:宏观政策持续发力,企稳回暖可期
近年来,面对疫情冲击、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以及“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”三重压力,叠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任务,我国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显著增强。
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底气在于政府部门杠杆率相对较低(60.3%,显著低于美、日、欧等主要经济体)。2024年底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2025年将实施“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”,强调“超常规逆周期调节”,预示政策力度可能超越过往十年。
-
基建投资: 作为重点发力领域,2025年财政加码明确:超长期特别国债规模有望翻倍至2万亿元,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规模或增至4.5-5万亿元。预计基建投资将维持高位,增速稳定在5%-10%,继续成为钢材需求的重要支撑。
-
制造业: 经济结构转型下,制造业正替代地产成为经济增长引擎。过去三年,其蓬勃发展有效对冲了地产需求萎缩。2025年,在政策加持及内生动力复苏下,制造业预计保持较高增速,成为拉动钢材需求的核心力量。
-
房地产: 2024年下半年起,中央及地方密集出台稳地产政策,销售端已现改善(2024年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由降转增)。当前销售水平低于正常周期均衡值,政策持续发力有望推动预期修复和销售均值回归。虽然供给端(新开工)仍在探底(2024年1-11月同比降23%),但随着销售好转和政策效果显现,叠加2024年低基数,2025年新开工由降转增概率大。这意味着地产对钢材需求的拖累将显著减弱,甚至可能转为正向贡献。
-
出口: 近两年钢材出口持续高增长(2024年1-11月出口1.01亿吨,同比增21.4%),有效弥补了国内需求缺口。主要出口目的地(亚非发展中国家)基建需求前景广阔,预计2025年我国钢材出口仍将维持高位。
需求情景预测(2025年):
-
中性: 制造业投增5%,地产新开工降5%,基建投增4% → 国内需求增1.77%,出口降5%。
-
乐观: 制造业投增8%,地产新开工增2%,基建投增2% → 国内需求增4.54%,出口降9%。
-
悲观: 制造业投增3%,地产新开工降10%,基建投增3% → 国内需求降0.58%,出口增2%。
二、 供给侧:总量压力缓解,结构矛盾凸显
2024年是钢铁行业自2015年以来盈利最艰难的一年(1-10月黑色金属压延加工业亏损233.2亿元)。钢厂盈利率持续下滑,产能利用率随之下降(247家样本钢厂2024年均86%,同比降3.1个百分点),带动粗钢产量进入下行周期(2024年1-11月产9.29亿吨,同比降2.4%)。预计2024年全年粗钢产量约9.93亿吨,同比降2200万吨;2025年或再降500-1000万吨。
结构性分化显著:
-
需求端: 地产下行持续压制以螺纹钢为代表的建材需求,而制造业发展则推动以热卷为代表的板材/型材需求上升。
-
利润端: 建材(尤其螺纹)亏损程度远大于板材(热卷等仍能维持一定盈利)。
-
生产端: 钢厂积极转产,铁水由建材向板材/型材转移。
结果: 钢材整体供给压力因总量下降而缓解,但板材(如热卷)因产能扩张面临阶段性供给压力增强,可能拖累整体钢价。
三、 综合展望:喘息之机与改革之需
供需平衡预测(2025年):
-
中性: 需求增1.77%,供应持平,出口降5% → 供需缺口约1235万吨。
-
乐观: 需求增4.54%,供应增1500万吨,出口降1000万吨 → 供需缺口约1685万吨。
-
悲观: 需求降0.58%,供应降300万吨,出口增200万吨 → 供需缺口约220万吨。
经历三年下行,钢铁行业已持续“失血”。2025年,随着宏观政策“超常规”发力及效果显现,行业或将迎来阶段性“回血”的喘息机会。然而,要彻底扭转困境、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,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。